是谁最早对月食做出了科学解释?
食月的怪兽是天狗吗?
记得发明了地动仪来遥测地震的张衡吗?
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他!
东汉时
张衡(字平子,公元78-139年)
就已经发现了月食现象发生的部分原理
对月食做出了最早的科学解释
张衡在《灵宪》中写到关于月食成因的理论,他的月食理论,打破了之前的“月照天下,食于蟾蜍”的神话说法,采用自然主义的阴阳理论来对此进行解释,并提出了“暗虚”的理论。
“月光生于日之所照,魄生于日之所蔽,当日则光盈,就日则光尽也。众星被耀,因水转光。当日之冲,光常不合者,蔽于地也。是谓暗虚。在星星微,月过则食。”意即月食是由日光因地遮蔽而形成的“暗虚”造成的。这是对月食成因的科学解释。
食月的怪兽
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“天狗”
其实在古代
更多的是“蟾蜍吞月”的说法
古人最初认为
日蚀是三足乌吞日
月蚀是虾蟆吞月造成的
虾蟆就是蟾蜍
还称为蛤蟆
在陕西出土的文物里
蟾蜍与月亮可谓“关系密切”
▲蟾宫玉兔·汉 宫殿用瓦
(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藏)
出土于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汉武帝延寿宫遗址的汉代瓦当“玉兔蟾蜍”,为汉武帝御用的祈福长寿的延寿宫建筑用瓦。它与“金乌神鸟”“益延寿”三枚瓦当并称为“天人合一”,也是“蛤蟆吞月”这一说法的有力佐证。
该瓦当直径22.0厘米,边轮为三角形规矩形纹,当面左侧为一只玉兔,右侧一蟾蜍,外围布满桂树树枝,树枝外一周为连珠纹。当面的图案展现了玉兔狂奔、蟾蜍出水、桂树环绕、美轮美奂的月宫盛况,正契合了传说中玉兔、蟾蜍的形象。
在商代殷墟文物中记录有“癸未夕月食”等字样的甲骨文,是中国最早的月食记录。之后,更多的文献中出现了月食的痕迹。
《礼记》中有“救日以枉矢,救月以恒矢”的记载,意为在日食和月食发生的时候,要射出不同的箭矢驱赶怪兽。《周礼》写道:“救日月,则诏王鼓。”也是说在日食或者月食发生后,周天子应该亲自击鼓来驱逐吞食月亮的怪物。
这里的怪物,就是蟾蜍。
比如《史记-龟策列传》中写道:
日为德而君于天下,辱于三足之乌。月为刑而相佐,见食于虾蟆。
日为德而君于天下,辱于三足之乌。月为刑而相佐,见食于虾蟆。
唐朝诗人卢仝的《月蚀诗》中说:
八月十五夜,比并不可双。
此时怪事发,有物吞食来。
……
传闻古老说,蚀月蛤蟆精。
八月十五夜,比并不可双。
此时怪事发,有物吞食来。
……
传闻古老说,蚀月蛤蟆精。
《淮南子》中记载“月照天下,蚀于詹诸”,詹诸即蟾蜍,月中虾蟆。张衡在《灵宪》中记录了嫦娥奔月的传说:“恒娥遂托身于月,是为蟾蜍。”因汉文帝名恒,恒又和常同义,为避帝王名讳,恒娥就改成了“常娥”。此外,《说文》也记载道:“詹诸,月中蛤蟆,食月。”因月中有蟾蜍, 故古人常称月宫为蟾宫,也有了蟾宫折桂等词语的出现。
据学者考证,天狗食月的传说直到明朝才流传开来。比如唐代卢仝的《月蚀诗》中“天狗下舐地,血流何滂滂”一句虽有天狗的存在,但并未吞月而是被别列为了虾蟆的共犯。
▲ 蟾蜍月食图·东汉
(高71cm 长84cm)
另一个明证,是在汉代文物中出现了大量圆环中刻画蟾蜍以象征月轮的图像。 如2000年出土于陕西旬邑百子村汉墓的东汉蟾蜍月食图,是新莽(公元8-23年)——东汉(公元25-220年)时期的文物。它的图案很典型,是一轮红色的月亮中间有一只蟾蜍,腹圆体肥、四足伸展,每爪有三指,颜色为紫色上饰以黑色和红色的斑点。
蟾蜍在古代纹饰中并不少见,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普遍出现在彩陶题材中,蟾蜍形象及其变形图案,在整个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几乎到处可见。汉代起,蟾蜍纹饰开始转移到帛画、墓葬壁画、画像石等载体上,出现了大量在圆环中刻画蟾蜍以象征月轮的图像,这些图像表明了蟾蜍与月亮的密切关系。
实际上,蟾蜍在汉代已确定是月亮的象征。从新石器时代以来,蟾蜍与鸟分别代表月亮和太阳,也代表阴阳相辅相成相互转化,这样的宇宙观和阴阳观念始终蕴含在中国早期文化中而不曾中断。
▲ 青铜蟾蜍
(长5.3cm 宽6.4cm 高2.5cm)
2021年8月至9月,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秦咸阳城遗址以西的塔儿坡6座古墓葬进行了发掘。其中秦墓3座,西汉墓葬1座,东汉墓葬2座,在秦墓中出土了一件造型生动、制作精美的青铜蟾蜍。
该青铜器器身中空,考古工作者认为它应该是作为装饰品镶嵌在其他物品上的。在青铜蟾蜍的背部有一个微凸起的图案,正是形似一轮明月的圆形图案。这一发现,给“蛤蟆吞月”带来了探索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。
随着科学的进步
人们早已弄清了月食的原理
“天狗食月”“蛤蟆吞月”
也成为了宝贵的文化资料
希望当月食再次到来的时候
小伙伴们能对历史和文物有更多了解
接下来看看还有哪些精彩天象吧
据北京天文馆发布的消息
5月将发生5场比较重要的天象景观
继半影月食后
本月中旬有金星合M35星团
本月月末则出现水星西大距
这些天象发生的时间分布平衡
且美景全国范围内均可见
5月9日
金星合M35星团观测最佳
5月23日
金星伴月恰在双子座中间
5月23日
金星伴月
5月29日
今年第2次水星西大距值得关注
2023年共有3次水星西大距
第三次将在9月下旬发生
记得定好闹钟
提前准备观赏设备
准时迎接精彩天象
文物小课堂·半影月食
月食又称为月蚀,是当月亮进入地球的阴影部分时,照射月面的阳光被地球遮蔽而产生的一种天文现象。当月食发生的时候太阳、地球、月球会恰好或者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,会形成月全食、月偏食以及半影月食三种类型。
不像月全食和月偏食的月亮会有明显缺失,半影月食的月亮依然圆润无缺,但光度会减弱。此外,月面上的高山峡谷、陨石坑等都会显得更清楚,是欣赏满月的最佳时机。
据北京天文馆介绍,半影月食用肉眼难以察觉,但本次比较特殊,月球几乎全部进入了地球的半影,月亮的北边变暗程度更加明显、肉眼容易察觉,用相机拍摄会更加明显。
来源: 文物陕西
编辑:吴国栋
责编:郭知凡
审核:徐 冬
欢迎关注
FM106.6 AM693 陕西新闻广播 文化三秦
【播出时间19:00】
下载蜻蜓FM \ 搜索 文化三秦 听直播与回放
微信公众号 \ 新浪微博搜索 陕西新闻广播
广告与商务合作:029-85229547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