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文历法
傣历称作“朱腊萨哈”,意为“小历”,元年公元638年。傣历是一种阴阳合历,年是阳历年,即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;月则是阴历月,即月亮的一个圆缺周期,也叫塑望月。一年分为12个月,年历表上的次序为:6月、7月、8月、9月、10月、11月、12月,第二年1月、2月、3月、4月至5月止。
单月是大约为30天,双月是小月为29天。19年中有7个闰年,每隔3年的9月为闰月,傣语称“比双告”意即“双九月之年”。1年分为3季,1~4月为寒季,5~8月为热季,9~12为雨季。每个月的1~14日称“楞恒”某日,15日称“楞丙”,16日以后分别称“楞笼”某日,望日称“楞拉”。
7天为一周,周内各日的称呼根据太阳、月亮和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大行星的顺序排定,星期日叫宛笛(日曜日),星期一叫宛尖(月曜日),星期二叫宛敢(火曜日),星期三叫宛卜(水曜日),星期四叫宛帕(木曜日),星期五叫宛熟(金曜日),星期六叫宛稍(土曜日)。傣历年是以太阳运行的位置决定的,时间在傣历6月6日至7月6日之间反复推移。
现行的西双版纳傣历与缅历、泰历完全一致,之所以把公元638年同定为朱腊历年的纪元年,则是缅甸甘王布波罗汉于公元638年3月,根据当时情况重新改佛历而明文规定的结果。但是,在傣文经书中,则认为是由朱腊沙哈隔断后重新建立的。二者是否同名异译,有待于考证。
展开全文
编排|依光罕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