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李洵
Makiyo事件在2025年捲土重來,不是因為新事證,而是她在薔薔的Podcast節目上說到:「司機根本沒昏迷,還拿賠償出國玩。」這句話就像燎原之火,點燃了社會輿論,已過世的司機家屬震怒,委請律師發聲明要提告、網友則再度批判Makiyo不懂反省、冷血無情。
這不只是一次名人失言風波,而是一次撕開多年的情緒鬥爭──不是「強欺弱」,而是「弱者間的攻防」,也對照了佛家所說的人性貪痴嗔。
貪:當補償變成利益,受害者也可能失去道德制高點我翻閱了當年的法院判決書,法院認定司機林余駿的傷勢為「普通傷害」,司機林男的昏迷指數為14(滿分15),有意識無需開刀,住院兩三日即出院,而非家屬指稱的「昏迷指數3」之重度情形。這是一個經過司法調查、醫院方證詞得出的明確事證,並非模糊地帶,且雙方達成300萬元和解金,此案已定讞。
家屬的指控不禁令人懷疑,如果連基本醫療數據都能無視,那其他關於出國、募款等敘述是否也有不實水分?
家屬稱司機從未出國,未曾辦理護照。若這屬實,一紙移民署「無出入境紀錄」證明便能佐證(既使司機已死亡,家屬仍可以辦理),卻第一時間選擇透過委任律師於媒體放話、試圖以情緒掌控輿論。這也讓人猜想,家屬的行為是否只是一場操作,而非純粹還死者清白?
為了替逝者討公道,方式卻涉及扭曲法院事實,甚至讓輿論產生「是不是還能再告一次、再拿一次補償」的想像,家屬或許不是刻意想「撈一筆」,但在權利受威脅時,貪的情緒便上身了——不只是正義,我要你社會性死亡。
痴:Makiyo的愚蠢——從未理解社會怎麼運作反觀Makiyo多年後突然在節目中翻案,以「對方根本沒昏迷、拿錢還出國」的語氣重新訴說,企圖主張自己當年是被過度妖魔化的受害者,卻忘了自己在判決書上被法院認證說謊。
她的失言並非意外。因為那不是理性的辯駁,只是一場情緒的傾瀉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對過去仍耿耿於懷、試圖爭取同情的中年過氣女藝人,她自認為已付出代價,卻始終無法被社會原諒。
Makiyo多年來沒有真正的事業代表作,除了當年出道的性感形象與談話性通告外,從未在表演、經營或轉型上交出令人驚豔的成績。她酒後經常失態、婚姻一塌糊塗,這也證實了,情緒控制能力低落的人,無法面對高張力的社會審判。
她在節目中說的話,本意是為自己平反,卻因為沒有準備和策略,反而踩到地雷,並將其導向為一場「家屬貪婪的金錢索求」,這就會讓外界覺得Makiyo不是真的反省,只是想要扳回面子。這種「遲來的澄清」之所以愚蠢,是因為錯把自己情緒當作真相,而不是用法律與實證作為依據。
心理學上有一種「受害者心態」,這些人往往無法脫離當年事件的心理陰影,甚至會開始覺得自己其實才是那場風波的受害者。這就是一種「痴」——混淆主觀委屈與客觀事實的我執。
瞋:這是一場「誰更可憐」的輿論戰這場事件中,「瞋」是驅動整個輿論風暴的情緒導火線。司機家屬對Makiyo「試圖洗白」的發言大為光火,社群輿論也群起撻伐,這場「誰更無辜」的輿論戰,爭執點是誰更痛苦,而不是誰更講理。
Makiyo不是聰明人,因為她在官司期間說謊,在節目上還順帶提到了楊丞琳翻臉不認人的事情,如今還試圖翻轉舊案,營造自己才是被社會誤解的那個人;而林家對外發表聲明,稱司機「當場昏迷」,甚至暗示重傷後工作失能,不僅與判決內容矛盾,這不是說謊,就是對既判事實的片面篡改。
這是一場弱者互咬的悲劇,兩方都無法面對過去,拿著真相的碎片當作武器,不斷試圖證明「我才是比較無辜的那一個」,都說自己只是想要公道,但兩方要的都只是慾望的補償。在這個重情緒、輕事實的的時代裡,你以為他們在打官司,但其實他們一直在打自己。
而觀眾要看的,則是情緒的高潮、是正義的快感、是眼淚與八卦的狗血戲碼,套一句鄉民們最喜歡的話——「無聊!我要看到血流成河」,所有人都在生氣,所有人都在控訴,所有人都在指責,而沒有人在查證。
在人性三毒之中,我們沒有比較高尚,因為誰也不清白。
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,原文刊載於此原標題:Makiyo案的貪瞋痴:一場雙輸的弱者攻防戰
延伸閱讀千禧年的Makiyo有點像現在的怪奇比莉,〈養我一輩子〉深受同志歡迎更搭上《麻辣鮮師》成為金曲從藝人與計程車司機的互毆事件,看見憤怒管理不當的最佳警惕男人小心,「替女人出頭才能贏得美人心」的心態很危險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!責任編輯:朱家儀核稿編輯:翁世航